河南青年报

韩国小丑教授(绿色头发的年轻小丑教授)

2022-05-16 11:22:05 | 作者: 小编

116个字的微博里有“一打”错误——更怕教授“一打”又“一打”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普通人都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为此负责——我一个卑微如蝼蚁的“打工仔”都经常被这句话耳提面命,并且如履薄冰。

作为一名拥有接近一千万粉丝的微博网红,116个字的微博出现12处错误,为什么在问题面前支支吾吾,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更何况,这名网络大咖可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铁肩何在?妙手何在?

认个错当真那么难?高贵的头颅就不能低下一点点?

俗话不是说:有错就改,改了再错,错了再改,改了再错——千锤百炼嘛!

当真只有一个教授如此,我们大不了拈花一笑:反正又浪费不了多少粮食,养着吧!

可如果是“一打又一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的粮食到底还够不够这些情商和人脉超强的教授巧取豪夺?

这错小吗?

有的网友说:多大点事儿?犯得着兴师动众?

哥们儿,你要这么说,记住喽:除死无大事!我们再不要谈什么是与非,再不要评什么名校和职称,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严谨治学之类的精神,放到爪哇国去吧,我们重新回到原始状态——只有生死可以让我们提起兴趣。

我,不过是一个粉丝不过万的小角色、一个幼儿园肄业的无名之辈。

可是,在我码字初期,还被许多网友嘲笑:“语句不通顺,写什么写?!”当时我就非常汗颜:网友的压迫感完全是好意,我承认自己水平有限,力图改进,不致再犯。

好家伙,轮到我们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了,你来个——多大点事儿、鸡蛋里挑骨头?

幸好,一些支持我的网友说得好——这哪是鸡蛋里挑骨头?这是在排骨里面挑骨头!遍地都是骨头啊!

教授的一次回应

可是在第一次出现错误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张颐武给出了这样的回应:“随手写的”、“没有修饰得完美”(我觉得这里的“得”字使用不恰当,可以去掉,也可以换成“到”字,改成:没有修饰到完美状态,似乎更好一点)、“让人奋力指点一下”。

上面都摘自张颐武教授第一次回复的原文,一字未易。

至于整体意思,可以提炼为:管你毛事?!

好家伙,你的微博就是让我们看的,结果却——干我们毛事!让我们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岂有此理!

那句“奋力指点一下”,如果不是教授用词不当、搭配不谐,显然就是引车买浆之流的促狭基因在作怪了,言外之意是:“你们这一帮乌合之众,只有‘奋力’,才能找出我的破绽来!”

教授果真要表现出一种风轻云淡的心态,完全可以用“费心指点一下”,为什么要用“奋力”二字呢?

讲真,我对张颐武教授这次的回应都很有看法:不但标点符号随处都是错误,语句也不见得比第一次通顺多少。

更有甚者,张颐武教授的第一次回应里还难得有这么一句通顺的话——不喜欢内容就说,这就是一个充满小人色彩的陷阱了,堪称杀人诛心的句子!

他写的是什么内容?近期的热点问题啊!他的内容全都是标准的、绝对正确的空话、套话,谁敢不喜欢?谁能不喜欢?真有这样的人,那他的胆儿也太肥了吧?

从寥寥一百来字来看,这位张颐武老师连起码的认错态度都没有——我错任我错,你能耐我何?

这是学者该有的风范?大师该有的风采?

你敢说,在国内,比肩北京大学的学校可以有很多所?你敢说北京大学不是学术界的执牛耳者?

你敢说中文系的教师可以对语言文字的排布没有一点敏感力,以至于在116个字的微博里出现多达12处错误?——平均不足十个字就有一处错误,你说这很正常?语句通顺是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吧?就这样的水平,放到高招的考卷里面——确凿无疑的零分!

116个字的微博出现“一打”(12个)错误,如果这位教授的恩师还在,就已经够格被老师打屁股了!

最最重要的是——你知道“教授”两个字的含金量吗?

教授的月薪之高,已经不是寻常人可以想象的了。可以这么说,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足可以让一家人“安车当步”,别墅豪宅、好酒好菜伺候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嘛!

普通教师呢?则只能“安步以当车”。甭说别墅豪宅,就是一日三餐都得精打细算,唯恐月中就用光了家庭财政预算。

普通教师即便皓首穷经,可能一辈子也摸不到教授的边边儿,因为他们没有“情商”和“人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怀疑一下这位教授的含金量,怀疑一下这位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的成色,这不算过分吧?

我们的质疑并非无所依附,怎么就不能质疑了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谁敢说没有道理?

关于那些挺张颐武教授的网友,我不知道你们是何居心——水平有限或者就是亲朋故旧?

一位网友驳斥我:“你仔细想想在汉语推敲上花过多少功夫?任你怎么喷,张教授还是张教授,你还是你,水平地位一点都不会改变。”

必须说,针对一些网友的无稽之谈,我专门码了一篇文字,将驳斥我的网友意见归纳为五条,并逐一驳斥了回去。

从阅读情况来看,承蒙错爱,很多人都觉得我的驳斥还算到位,这里不再赘述。若不嫌麻烦,可以翻翻本人的相关文字。

这里再针对上面的这位网友的意见谈一谈。

首先,这位网友堪称张颐武教授的真传弟子——“你仔细想想在汉语推敲上花过多少功夫?”,这一句话就漏洞百出。

请大家好好读一读,通顺吗?语法正确吗?是不是这样写会更好一点——“你仔细想想,你在推敲汉语方面花过多少功夫?”

其次,这位网友的后半句话最是让我气出鼻涕泡:我的意思仅仅是质疑张颐武教授,希望其改正而已,在这位网友的文字里,我好像要取而代之似的,气量更见狭小。同时也能看到张颐武教授咆哮护食的心态以及网友的卑微仰视嘴脸。

既然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我想问一句:“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金字塔的底部,所以就必须匍匐在地,一直保持仰望,没有任何权利去仰视?”这是不是1912年之前的心态?

再或者,这位网友就是张颐武教授的亲朋故旧?

我知道,即便秦桧秦丞相都有三五好友,张颐武教授如日中天,怎么可能没有一些拥趸?只是,他的这些拥趸,可能只适合跟教授在觥筹交错之间论英雄,文字运用方面同样半斤八两。

还有人说:教授受古文熏陶良久,习惯了古文的表述方式。

这些人是不是这么一个意思:古人写了错别字,不叫错别字,而叫“通假字”。所以,教授怎么错都可以,那是高端人士的特权,用你管?

可我想说的是:哥们儿,您再拽古文,也要做到“信雅达”吧?您“信”在哪里?“雅”在哪里?“达”在哪里?

感情,您抱着“古文”作为挡箭牌,就可以罗列一些词语,说自己已经写好了一篇文章。至于内容如何,只能我们自己领悟。我们如果没有get到教授要表达的点,那一定是我们的修养不够,不赖教授?

你是觉得我们有一种超能力:吃柳条拉筐子?

果真如此的话,我建议张颐武教授,以后每一次都罗列一本《辞海》——反正需要用到的词语都在其中,然后让大家自己琢磨吧!

谁都看不懂,您说您在拽古文?您是生活在现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啊!你的受众是微博里的现代观众啊!你当你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古今大战秦俑情》里吗?你拽古文,想让谁看?

再者说了,您这些文字,哪一些敢称呼为“古文”?!我差点没骂出来!感情,“起哄架秧子”,这叫古文?

这么说吧,德云社的郭德纲在舞台上时不时拽出来的一些话,我非常佩服,自愧不如。他的那些话可能还叫古文,您这确定叫古文?对仗没对仗,平仄没平仄,韵律没韵律,这叫古文?这位教授,或许连给郭德纲当跟班都不合格!

可是,这两个人,一在相声娱乐圈,一在北大中文系,当真让人觉得魔幻!

不客气地说,张颐武教授的后续回应,全部都让我失望!

如果不考虑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合理,张颐武教授的第一次回应还算是试图营造一种风轻云淡的大师范儿和谦和的人设,并没有歇斯底里。

我本以为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我哪儿有那么多闲工夫跟张颐武教授玩儿?也就一天两天的功夫,教授继续过教授锦衣玉食的日子,我则继续过我“凄凄惨惨戚戚”的日子,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会迅速忘掉这么一个热点。

可没想到,无意之中,我竟然又翻到了张颐武教授的又一次回应,无论怎么看,教授在里面都有点恼羞成怒的歇斯底里。

开头,他感谢“一百多字师”,遣词造句和立意的问题都还不大。可对比一下结尾:“但还是挑不起什么事儿来”,你会发现,在这又一次的一百多字、像马桶一样“不通”(原文)的微博里,张颐武教授换了张阴阳脸:诙谐不在,恼羞成怒。

5月3日,张颐武教授不再故作深沉和含蓄,不再虚情假意地彬彬有礼,开始炸裂,骂挑刺儿的人是“小丑”,所有人并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说句实话,我实在懒得再引用这位教授历来的回应——一点点都不想引用。

或许是我个人水平低劣,我越来越发现:语句通顺,这四个字和这位教授完全绝缘。

标点符号乱七八糟,读起来总有一种上厕所上了一半,硬生生憋回去的感觉;遣词造句同样也不怎么样,像马桶堵塞住了,不再流通。

张颐武的最新一次回应给人这么一个感觉——那个指出他错误的人跟他结怨很深,有个人宿仇。

简而言之:总有刁民想害朕!

果真如此吗?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这就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症。自己出了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古文里不是这样说吗——内圣而外王,为什么不能刀刃向里,自己剖析一下自身的原因呢?为什么始终回避自己的错误,始终认为指出自己错误的人一定就是自己的敌人呢?

北大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让我想起了混元形意太极拳宗师——“接化发”三连鞭的发明人:马保国老师

记得那个马保国吗?他首先是一个“网红”,后来在群众雪亮的眼睛面前被打回了“网黑”本色。

有网红的年代,为什么不能用“网黑”?老子在《道德经》里告诉我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马保国形象颠覆,这叫众望所归,这叫天理循环;张颐武教授如果真的水平如上,我并不生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怕的是张颐武教授会不会像马保国老师一样被人们认识清楚。

我们不怕一个这样的教授,我们怕的是这样的教授太多太多。

一个人,浪费不了多少粮食;一群人,就不单单是浪费粮食的事儿了。

毕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些词语代表着许许多多尘世间的繁华。为了得到这些繁华,人们都在进行零和博弈。一个这样的教授,必然会让那些情商和人脉不强大的实干家黯然离场,我们都没有什么危机感吗?

这位“战神”马保国老师败得“离谱”,让所有意图拍马的人都无言以对。张颐武教授虽然不可能去拳台之上展示,但文坛的展示已经如此失败,拍马者却还趋之若鹜,这让我无语凝噎。

要知道,1931年,梅贻琦接任清华大学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需要大师,但不需要张颐武教授这样的大师——我着实欣赏不动,您欣赏得动吗?

倘若张颐武教授穿越到汉朝的桓灵时代,人们会不会为他写一首诗——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马保国老师已经退出了武林,张颐武教授,你要退出文坛吗?

声明:本文由入驻作者编辑撰写,除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

标签

相关新闻

24小时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