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报

“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谷穗:以芦苇作画传承非遗

2022-05-13 19:43:58 | 作者: 小李

  河南青年时报讯(记者 魏文杰)一根芦苇,微不足道。但在谷穗手中,经32道工序打磨,这不起眼的“草”,便可成传承文化的“宝”。

  谷穗,淮阳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第26届“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儿时的她,对芦苇画并没有太多感觉,与自家院子里成堆的芦苇相比,她更羡慕别人回家可以喂兔子喂羊。

  可缘分就是命中注定。大学毕业后,谷穗结识了同为芦苇画传承人的葛磊,他们回到淮阳从手艺小作坊做起,带领一帮残障人士,“画”出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子。

  当置身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当看到残障人士习得手艺、重获生活希望后,谷穗越来越笃定:要带着他们继续走下去,而且要走得越来越好。

  32道工序打磨,赋予芦苇新的生命

  那是谷穗至今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创作时一气呵成,且至今从未改动。

  画面上,鸟爸爸站在枝头守望,鸟妈妈正在哺育幼鸟。鸟身上翎羽纤细如发,栩栩如生。这幅画名为《亲情》,是谷穗与丈夫葛磊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后得到的灵感,耗时一个多月创作完成。

  2008年5月,葛磊在云南部队服役,谷穗去探亲,到达的第二天中午,汶川发生地震。葛磊随部队前去汶川救援,谷穗加入灾后重建志愿服务队伍。

  20天后,谷穗收到丈夫发来的一条彩信,那是一张在卫生纸上绘制的芦苇画草图,还有一行字:“除了捐款,我还想做这件事情。”随后,作品《亲情》就此诞生。

  如今,14年过去了,再度谈及当时的经历,谷穗依然很受触动。

  用芦苇作画,于谷穗而言,是祖传手艺,更是文化表达。

  淮阳芦苇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采自淮阳龙湖的芦苇的叶、秆、花穗为原料,从浸泡、熏蒸、漂洗到勾勒、剪裁、印贴,再到装裱成品,经32道工序打磨,便被赋予新的生命。

  整个过程机械化流水线无法完成,鸟类翎羽、动物绒毛、人物肖像……全靠手工精心制作,若有一根芦苇丝粘错,都会给整幅作品带来瑕疵,极考验制作者的恒心和耐心。

  这其中,烫染环节需要根据图案,用电烙笔对芦苇进行碳化,使画面有明暗区分,最有挑战性,也最出彩。

  谷穗继承祖上手艺,又注重技术革新,对烙铁工具不断进行改进,使得人物面部表情、衣服纹理褶皱等这些细节,烙烫更匀称、更有层次感。经她改良的一套30件工具,现已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她创作的芦苇画作品,也多次获省市大赛一等奖。

  创业十余载,蹚出“非遗+残障”新路子

  谷穗出生于河北邯郸,祖上从事芦苇画制作。“小时候谈不上喜欢,就觉得是家里在做的一项工作。”谷穗回忆说,那会儿自家院子里总是有成堆的芦苇,一放学就被催着写作业,写完帮大人打下手,“我反而特别羡慕小伙伴放学了可以喂兔子喂羊。”

  也说不清从哪一天开始,谷穗认真学习制作芦苇画,大概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基本操作技艺早已熟稔于心。读大学时,恰赶上澳门回归,学校组织才艺展示,其他同学能歌善舞,谷穗只好用这祖传手艺交了差,没想到让人眼前一亮。

  丈夫葛磊是淮阳芦苇画第五代传承人,2011年从部队退役后,与谷穗回到淮阳,在别人并不看好且十分质疑的目光中,开始了他们的芦苇画创业之路。

  祖传手艺一般有传内不传外的讲究,可谷穗打破了这一传统,而且是面向残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广开大门。

  在谷穗看来,残障人士尽管身体残疾,但也有其独特优势,“能坐得下来,心里比较安静,这是许多正常人也不一定具备的素质”。

  说干就干。谷穗和丈夫创办 “金穗子”芦苇画品牌,推行“非遗+残障”残疾人非遗就业项目。每年投入部分收入作为培训经费,面向社会免费授艺,包吃住。

  至今已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惠及河南、河北、山东、陕西、云南、黑龙江等12个省市和地区。这些人,有的在景区开办了门店,有的领料回家代加工,有的已成为公司骨干。

  随着残障学员的增多和工艺的改进革新,最初的手艺小作坊,如今已发展成“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用技艺点燃他人,愿做传递光的灯塔

  现在,常年在非遗传习基地学习就业的人员有30多人。讲起这些学员的故事,谷穗特别激动。

  学员潘长江,因小儿麻痹一级肢残,在家里唯一的差事就是放养两只羊。2015年在朋友介绍下来到这里学习芦苇画,刚开始时,仅握剪刀的姿势,就学了半年,中途一度想放弃,在谷穗的帮忙和鼓励下,又鼓起勇气继续练习,手上磨出了一层又一层水泡,终于在一年半的时候,掌握了这门手艺。

  过了技术关,还有识字关。残障人士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潘长江也是如此,刚开始大字不识几个。谷穗和葛磊就从认字开始,一点一点教他们文化知识,帮助他们理解芦苇画的内涵。

  2018年2月,潘长江的作品《华锦鸣禽》拍出了3.6万元高价,让人激动不已,面对媒体,他说:“是芦苇画让我完成了放羊倌到手艺人的蜕变。”

  如今,每天早晨半小时的思想文化课,已成惯例。谷穗带着他们谈理想、谈人生,或是读《三字经》《阳明心学》等文化内容。

  谷穗说,这些残障人士需要从内心被点燃被激发,才能从根儿上摆脱困境,“我愿做那个传递光、传递爱的灯塔,用芦苇画技艺做桥梁,帮他们点燃生活之光”。

  创业十余年,谷穗也面临考验。在疫情常态化下,如何做好市场运营,不断扩大作品知名度,这是谷穗眼下需要应对的。

  “现在直播带货挺火的,我们也想尝试下。”不过,谷穗坚信一条思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我就带着学员做好创作,其他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谷穗说,目前全国做草贴画(含芦苇画、麦秆画、高粱秆画等)的大概有两三千家,技术比较好的也有七八十家,但大多都是单干。“我们很庆幸找到一条新路子,今后将继续推行‘非遗+传承’项目,不断扩大传承人队伍,帮助更多残障人士找到谋生机会,也让芦苇画技艺长久流传下去。”

  5月10日,谷穗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下午又专门找来原文,一字一句读给学员听。“好几次都落泪了。”谷穗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逢盛世,作为非遗传承人,一定要开拓创新,用文化为祖国昌盛增砖添瓦,带领更多残障人士奔向美好生活。”

声明:本文由入驻作者编辑撰写,除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

标签

相关新闻

24小时热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