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报

“马可·波罗杯”运河游记|运河绿,醉扬州

2023-03-09 06:40:56 | 作者: 四季

一走出扬州站,迎面拂来的春风是甜的,夹着一缕淡淡的花香。那是只有在山间雨后,在林子中才能感受到的清新。这是重遇古城扬州,她递给我的首张“名片”。

扬州的春光里,触目皆是绿,绿得雅致鲜活,绿得心生敬畏。这绿,首先源自大运河,是用来膜拜的绿。顺着一缕暖风,我聆听着河水的呓语。一溜水汽随风飘过来,拂在头上身上,忽然就明白了什么叫“朝雾空濛晴亦雨”了。

登上南门城楼,聆听大运河的时代变奏,响彻耳边的是千年的天籁和地籁。

沿着水上“丝绸之路”回溯千年,扬州自古就临河建城。运河边的市井生活受河水影响深远,岸边的一草一木已融进了人们的血液。人们习惯在运河边静立,静享运河水的宁静,看过往船只的穿梭往来,聆听有如天籁的轮船汽笛声。更喜沿运河边散步、跑步、遛鸟、垂钓、恋爱,过如水般的惬意生活。当夜暮四合,运河上朗照千年的多情月光,见证了古城的繁华景象和百姓生活。

运河是扬州的血脉。漕运盛则城市盛,漕运衰则城市衰。运河的变迁直接影响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因了这条带来财运的河流,扬州成了富庶一方的乐土。据《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元朝初期扬州拥有一百四十七万人口,而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城市惟有四座,仅扬州的盐业年收入就占全国货币税的七成。而这一切,首先归功于大运河物流的畅通放达。

游目骋怀之间,令人一番感慨:扬州,她是用怎样的一河灵慧水性,培育了一代代灵气过人的文杰才俊?据地方通志记载,扬州历史上出过四百多位进士、一百八十多位贤士达人,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美食等方面的才情,就是最好的例证。

置身于大运河畔,我心生唯一愿望:传播这千年文明的涛声。

放眼春日的三湾湿地景区,风习习水清清,飘散着淡淡的花草馨香。身入生态园的一溜苍翠中,有走不完的夹绿小道,虽显繁复却绝不疲累。原本春困中的烦躁感,竟在碧色葱茏中消除。这是为何?绿景诱人,水润身心。

运河的绿,绿得有气场,绿得有灵魂。其每一章每一节,都是从江淮生态史卷中长出的晴翠诗篇。远望一河碧水,谁能怀疑它没有沐浴过李白的文泽,吮吸过王安石的诗露?瞩目大地,谁能保证脚下步子没有踏访过明清的记忆,叩问过民国的传奇?

聆听大运河的水声,里面藏着一段灰色记忆。

在公园水上回廊散步,当地文友李君讲述了大运河演变史:早在四十年前,大运河扬州段可谓水草丰美、风光宜人。及至改革开放中期,因大量网箱养鱼、乱采河沙壅塞了河道,沿岸乱搭旱厕畜舍、乱倒垃圾滥排污水,使原先的运河清流变成了臭气熏天的“浊水沟”、“小黄河”,严重影响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每逢气候反常的年份,大运河一度堵流,河中的水生物大量减少。大运河生态的极度恶化,让运河两岸的居民苦不堪言。“濯濯河水缺鱼虾,萧萧千里少鹭鸦”,便是运河多年前的历史写照。

穷则思变,沧海桑田。而今全长三十公里的扬州大运河,分布着一条防沙生态林带,两个沿河景观区,五大生态公园,这些数字改写了这条母亲河的生命形态。无论是穿行在狭长的核心河段,还是徜徉于水草丰茂的湿地湖畔,你都会由衷感叹这条大河从“无常”到“永安”的治保征程。

五万亩的人工湿地面积,超三十种水植物的绿化量,逾七成的河流利用率……这些水体改造的不凡实绩,是大运河脱胎换骨、健身强体的生命记录。

源自绿色的生命力,穿透历史、感动天地,激活了今天的大运河。从枯瘦黯淡的单一水体,蜕变为新绿明亮的碧道长廊,这扬州的运河治理历程充盈长度和温度。

这浸润人心的绿意,我能抒写?显然写不尽,也道不完。

瞩目大运河,荡漾着一脉透亮的绿意,绿得很执着,绿得长精神。

对于治河护绿,扬州人有着秉持的信念。什么信念?就是人定胜天,滴水穿石。

建国后的七十多年间,从河流缺水到洋洋碧波,从徒手修堤到智能护水,这是大运河鬼斧神工般的沧桑变迁。徜徉于三湾生态湿地,望着一汪河流绿韵,听着愚公移山式的治河事迹,我们眼眶里怎能不盈满感恩的泪水?

图 程曦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兴扬州水利开始,到十二五的“运河绿化工程”,再到新时代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大运河通过保育水源、蓄水滞洪、沉淀泥沙、污物降解,修建多个河滨景观休闲带,织就了这个苏中园林城市的绝美风景线。这其间,扬州人抒写的是治河护绿的人间奇迹。在这一艰辛护水历程中,不乏共同投身水利环保的父子兵,更有扎根基层治水的“夫妻档”。

有一种实践,显见治河事业的执着。

说的是水利专家张润荣研究生态治水的往事。2010年早春,满怀青春壮志的邓专家,尝试打造生态护河模式。为了让扬州人拥有一个“水生态家园”,他大胆承担了主设计师重任,为运河水域设计了有“亲水温度”的景观方案。每设计一公里的河道景观带,他都要用双脚丈量二十多趟;为增加老人在沿河步道上的舒适度,他在现场试验多次后才确定多少米宽度、需铺多少块地砖。每个落在图纸上的细节,他都要在施工现场反复试验和测算过。年复一年的时日,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张专家长期从事着“无假日工作”,乃至过度加班而被开水意外烫伤了双脚。而他还强忍疼痛,坚持在病床上手绘运河三岸观图。经十年多的亲历实践,他首创了“软体护岸”生态治河模式并在业界加以推广。在科技治河的十六年生涯中,他由入行尚浅的年轻小伙熬成了早生华发的中年高工。但他无怨无悔,坚信绿色就是希望,运河一定会给他最大回报。而今,老张原创的“软体护岸”法,让整片运河湿地景观增加了颜值,长成了华东最好的“运河美颜”。忆起往事,他笑着说:“我把运河生态当作自家‘孩子’养护,而今它终于有模有样了!”

一代代扬州人踏石留印,秉承对运河的绿色初心。其中,有个故事很感动人心。

采访市水利局工程师小施时,他是这么讲述的:早在2010年春天,有一个京城地产开发商,渴望得到大运河八里村段的三百亩水保地来开发高端别墅,竟开出了每平方三千元的收购天价。但所有村民不为一时的利益所动,始终坚守生态家园,“宁守一寸河,不贪万两金”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天人共生、相互回馈,才是老百姓最大的收益。扬州人把握好“取”与“赠”之间的辩证法则,在水生态文明应考中交出了优秀答卷。

“一花一草皆生态,一山一水皆有情!”在治水护水的实践中,扬州人学会了俯下身与河流对话,体恤了上苍造物的一番苦心。耳边掠过大明寺星云法师的禅语:“祈愿长流水,永伴来生缘”。

人与大自然的交流,需要心灵的相通感应。

对于绿,扬州人诚而信之。既然双手创造了来之不易的绿色,就要加倍地珍惜和呵护。如今,当地市民呼吸着清新的负氧离子,饮着治河护绿得来的Ⅲ类标准水,享用着富含维他命的原生态果蔬。

打造绿色大运河,是扬州人文明向上的生态观。

为了涵养城市水源,扬州市内的高校要求大学生每年三月都要到运河湿地生态林植树。等到毕业季,学子们都会选择在河边送别,有节拍地踏地并齐喊“保护大运河,美我扬州城”的口号。他们心底有着对河流的无限虔敬,与同学分手后留给自己记忆的,一定是仰头欢呼时,看到的河边生态林的浓绿叶子。想来,大楼不是大学的象征,学子对自然的虔诚之态,却表达了现代大学的绿色品格。

呈现生态文明的运河水,也优化了人的视觉。

在河滨漫步,总觉得看什么都清新可人。春日清早到运河边的市民公园,林下有优雅女子挎大红印花的包,另一位穿浅色衬衣披粉色纱巾,怎么看怎么养眼。这种视觉感受,难道就没有触目皆绿、心神皆怡的功劳?满目绿意擦亮了我们疲倦的眼神,滋润烦躁的心境。心灵的田地里,浮漫的绿意在愉快地流淌。

细思量,我们无需妄责公众的浮躁,缺少淡定平和。没有运河水的柔情抚慰,我们的心灵何来诗意的收藏,高尚的理想又何处安放?缺失了生活美感,还整日赏花吟月、大唱赞歌,不免过于矫情了。

面对这一河碧波,直让我想:可别辜负了它。

河流与人,本身并无共生共长的约定。是大运河给了人类感恩的机会,使得扬州有了独特的城市气息和品格。在河流相伴的城市,良知和真诚永驻人心。

三湾湿地景区,是运河生态修复的点睛之笔。沿湿地兴建的多个休闲带,织就了扬州这个全国园林城市的风景线。“运河三岸﹒水韵扬州”,这水生态主题中蕴含着多少江淮文明的景致,该是怎样一幅绝美的“清明上河图”呢?

一城摇曳碧波的水景,也擦亮了人们的视觉。当地文友杨君感慨说,他儿子以前的作文只能写“我家门前的运河黄水滚滚,看不到水草和鱼儿”,而现今他却能描写“可爱的鱼儿又回家,在水里快乐地嬉戏”了。杨君的感言,透出扬州人对未来的绿色生活有着十足信心。

碧水点染的扬州,有着古城的幽静和素雅,是很自然的流露。这种幽静是连江南的一些大城市都比不上的。那些都市太火太挤,商业气息太浓。而扬州这座城,没有大肆装修的所谓老房子,没有摩肩接踵,只有一种很质朴的氛围。难怪有此一说:长在运河畔的扬州人是不相信有天堂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就生活在天堂之中。

诚然,更有一些有强烈责任感的行动家和志愿者,引领着扬州的绿色风尚,谱写着大运河的新时代篇章。正是钱睿智、徐祥峰 、张润荣等一拨拨治河英雄的积极作为,让扬州“一河碧水永长流”的愿望,不再是纸上的空谈。

在扬州晚报新媒体工作室,我观看了航拍片《绿色运河,醉美扬州》,其中打开的是一幅扬州的水生态长卷:河贯城里,桥连两岸,舟行河上,河畔分布着五台胜景、东关古渡、东门遗址、普哈丁墓园等人文景观。通过高空视角俯瞰,沿河两岸的生态蓝图浮现眼前,涌动着一派绿色生机。早在七十年前,著名人文学者林徽音形容城市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谦卑情怀与崇高诗意组合的有机图案”,而我眼中的大运河无疑是这一图案的唯美底纹。

作别扬州的前一夜,我执意到河滨公园漫步。夜色有大美而不言。心静得像那湾运河水,呼吸里尽是花木的清馨。仰望夜空,呼吸一下纯净空气,心间一片幽宁。

此时,我深知这养眼润心的“运河绿”,已融入了淮扬、漕运、园林、丝绸、美食等诸多文化要素,不再是单一的自然界色彩。它是马可·波罗曾颂扬的绿,是生态文明滋养的绿,更是沁入一片深情的绿。这一河流淌千年的绿,已成大运河的世遗品牌和文化底色,更是扬州人根深蒂固的城市信仰。

回眸扬州,我不由为这座绿韵名城而留连,为她大运河一样的旷达儒雅,为她瘦西湖一般的温情婉约。耳边飘过那句经典的诗谣:“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简介

林文钦,男,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扬州日报》《中国作家》《雨花》《散文》等报刊发表作品,获孙犁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系中国作协会员。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义富 肖东

三审 晖军

声明:本文由入驻作者编辑撰写,除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