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青年报

唯一不让拍照的大桥丨第一座不允许拍照的大桥

2022-11-25 17:30:25 | 作者: 四季

我们脚下的土地,有大江大河,有山川湖海,随着农耕文明逐渐发展并迈入工业时代,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城市聚落同样与日俱增。

人与人的来往与交流不再限制于从前的飞鸽传书鸿雁传信,快马加鞭驿站互通,而是以公路、铁道、高速路……使分隔两地的人有了互相奔赴的方法。为了跨越山谷、道路、水体等其他障碍物而建造的桥梁也是其中之一。

禁止游客拍照的大桥,常年有武警把守,曾有战士掉水泥里成了桥墩

我国九千六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桥梁数不胜数,小到乡间溪流上的木板小桥,大到穿越珠海的跨海大桥,大桥小桥,终日佝偻身躯,使两岸有了交集,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进步。

除实用价值以外,它们逐渐也有了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以至于不少桥梁也成了大家旅游的必去景点或打卡地,可是却有一座桥梁是不被允许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的,其背后原因不禁令人沉心思索。

这座桥便是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的怒江大桥。怒江自青藏高原一泻而下,养育着整个西南地区。

但怒江两岸的人想要过到对面去却不容易,无论是无法攀援的绝壁还是汹涌澎拜的江水都是肉身难以征服的天险,在此修筑大桥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怒江大桥又是川藏公路、318国道不可回避的一环,与藏区同胞的经济文化交流更是不能轻视的。

于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受命解放西藏,参与怒江大桥的修建。但当时的硬件支持远不如现在,应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军人“钢少气多”,解放军们克服高海拔的氧气问题、登山问题、饥饿问题,仅靠着绳索将自己悬挂在峭壁上。

从山顶到江上一步一步打炮眼,仅靠着手臂一次次挥舞铁锤、钢钎同磐石战斗,哪怕手臂震麻,胳膊酸疼,眼前眩晕,仍旧以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用自己的血与肉同钢与石斗争。

可天意无情,人终难胜天,伟大的成功背后总有一些牺牲。也许是战士疲劳过度导致的失神,也许是肉体没能战胜坚石的失败,也许是长钉未能凿进岩体带来的危险……在修筑桥梁的那段岁月里,有的战士意外摔下山崖、有的战士甚至失足跌进水泥中,将自己的身躯连同姓名永远地留在怒江江畔……

怒江大桥建成之后,一旁的石壁上书“英勇顽强,征服怒江”,还有一处永不拆除的石墩,都是奇迹的证明、历史的见证,在这样庄重的土地上,我们如果仅仅赞叹它的神奇,在那里喧哗拍照,无异于是对英雄的亵渎。

去到那座桥,看到那石墩,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故事。进藏车辆经过此地时,大都会鸣笛,向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致以敬意及真挚的感谢,而石栏边也时常摆满贡品,纪念先烈。中国解放军的第十八军可歌可泣的奉献和牺牲,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铭记。

与此同时,怒江大桥附近是军事禁区,且自然环境荒凉、地理状况复杂,还能转换风能用以发电,解决驻扎军人的用电问题,所以怒江大桥的军事管理较为严苛,不允许相机留存照片。

时至今日,怒江大桥每年依旧会定期进行维护和修缮,我们后辈在享受进藏便利的同时,更应该珍视这份物质财富背后的精神财富,全力养成自己正确的三观,培养核心价值观。

即使无法做到像战士们那样献出自己的一切,也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做好自己的事儿,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如此专注于手里的每一件事便能建造出自己心中的“怒江大桥”。

无法调整焦距、光圈、快门记录眼前的怒江大桥,或许会让它更显雄奇壮丽,引人去细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进而将怒江大桥永远地留在自己心里,留一处感动与敬意。

信息时代之下,时间空间的距离被打破,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游览远处的风光,并且可以进行线上祭奠,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云游怒江大桥,将自己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情寄于文字。

让怒江大桥不止在怒江之上,更在你我心间。如此一来,怒江大桥不能拍照的遗憾一定程度上也就得到了弥补。

声明:本文由入驻作者编辑撰写,除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即时修改或删除。

标签

相关新闻